• 中文版
  • English
  • 智库观点

    于士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作为

    发布时间:2021-08-23 作者:于士和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经济运行压力加大,国际市场波动明显、订单交付存在风险、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多重因素交织,令一线企业受到较大影响。为此,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仅是当务之急,也面临多重压力。

    众所周知,生产稳,企业稳;企业稳,就业稳;就业稳,则民生稳。产业链供应链的维系是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标志,也是巩固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需要,需要全面布局、内外协同、精准发力。

    我们相信,抓好产业链供应链这个着力点,通过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竞争力,稳住生产、守好优势、布局长远,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化危为机,克服眼前的困难,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立足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对产业链供应链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此次,继续刊发研究文章,普及产业链供应链基础知识,探讨如何促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健康、稳定、安全。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作为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 于士和

    (2021年8月)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们要聚焦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风险点和制约竞争力提升的短板弱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

    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必要性的认识

    “十三五”以来,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也应看到,距离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目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链供应链共生发展的生态尚未形成。多年来,我国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和地区新兴战略产业重复雷同,还有一些行业存在高端产业低端化发展的倾向。再者,我国目前产业集群的地域优势发挥不足,存在上下游产业链不协调、不同步的现象。导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同国际产业链条接轨不足、匹配不够。

    二是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严重受制于人。制造业核心领域的创新不足,关键的核心技术被外国掐断,特别是高端芯片、数控机床等核心部件,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在手上。

    三是高端专业人才供给和储备不足。受体制机制、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人才,甚至制造业人才储备不足且流失较为严重。

    四是中美博弈变数增大。我国与美国的关系,短期是贸易摩擦,长期是民族利益冲突,实质是科技竞争,也是两个国家动员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关系,短时间内不仅不会消失,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几个抓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时间提升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相关部署,我个人的理解其重大战略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1、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系统性办法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结构性问题,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高效运转,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2、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3、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4、抓住机遇转危为机。在中美竞争的前提下,尤其是美国“卡脖子”的“倒逼”下,我国产业进行深度调整,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道路优势和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保证产业链供应链有弹性有韧性。

    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实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逐渐减弱,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减弱,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外转移,制造业发展面临双重压力,不仅中高端领域受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制造业的挑战,而且中低端环节面临周边中低收入国家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该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锲而不舍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树立信心,坚定目标。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实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经济发展思想“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和绿色发展”主线为指导,做到“三个相对”,实现“四高”:

    “三个相对”:相对完整,工业门类齐全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最大优势,必须要牢牢把握。相对安全,核心技术应掌握在自己手中,特别是缺“芯”、少“核”、弱“基”问题,要得到解决。相对稳定,关键行业要具备快速的转扩产能力,供应源要多元化,利用市场掌控一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四高”:价值高端,大力提升自有产品的价值,大力发展高端产品。运转高效,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需求-供给链,融合科研-产业化-商品化转化链,确保运转高效。布局高质,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筹开发东中西部,形成科学合理、成本优化和高品质的产业门类布局和地理空间布局。技术高超,保持头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对前沿迭代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提升领研和跟研能力。


    (二)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消除非经济因素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干扰。

    要充分利用好市场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决定性作用,确保市场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今后要继续坚持的,就是把改革开放这件正确的事情进行下去。


    一是完善多元化开放布局。更加注重多元化,积极参与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挥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用,利用好上合、APEC、G20等各类国际多边平台和双边经济合作协议。对于不可替代性强的高依赖度产品,积极在国际市场寻求新的替代渠道,推进供给来源多元化。


    二是营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畅通政企双向沟通渠道,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是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国际化。要坚持走出去大方向不变,加强产业政策内外统筹,形成中国企业跨境产业链。既不能为了防止空心化一味地限制转移,又不能简单追求国际化,一味放任转移。应当根据我国比较利益特征,加强产业甄别和宏观引导,防备走了不该走的,留了不该留的。


    四是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例如,建立透明高效的信息平台,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同时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发展“金融+”,推动金融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三、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其它几点思考

    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着力在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


    (一)坚持系统观念,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离不开经济的协调、稳定、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其中,“协调”是指产业结构的协调,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定”是指产业链供应链要有相当的“强度”和“韧性”,产业结构、产业协调、技术支持和创先引领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健康”是指确保企业盈利。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高质量发展。


    1、确保我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要保持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基本稳定,进一步巩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和支柱地位,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2、优化我国产业链高中低端布局。


    虽然有些产业和行业受我国技术进步水平的制约存在能耗高、科技含量低等特征,但不应被歧视,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中下游的中小企业,在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替代品之前,仍需要鼓励和发展。


    3、优化东中西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要统筹谋划推进国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内生发展优势,深化区域产业合作与协调发展机制,形成区域梯度合理、分工协作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重点突破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基础零部件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和区域分工网络中的位势能级,建设成为比肩欧美日韩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发展新高地。


    二是提升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积极引导东部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重点打造若干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和完善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对口转移对接制度。


    三是突出产业全国总体布局观念。尊重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律,发挥比较优势,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坚持重点产能全国科学布局,开展地方政府不公平竞争审查,以进一步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节融合,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


    4、以“双碳目标”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良好的制度体系、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支撑,加速电力及能源产业链的转型,实现以减少碳排放为目的引发的技术革新、就业增长、产业壮大等驱动下的转型升级,从而向高附加值、高控制力和高影响力的环节延伸。


    (二)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要求我们把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要“打通堵点”,推进创新能力升级。


    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建设。支持传统制造企业创建各类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研究院等载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企业等合作研发、协同攻关,组建制造创新中心,打通基础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研发、设计、应用等全流程。二是攻关核心关键技术,聚焦产业链短板,实施重大关键技术专项计划。探索“产业出题、政府命题、院所接题”的科研项目形成机制。以市场导向准确判断技术创新方向,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成果与传统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


    2、要“打造合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依托生产端、市场端已有优势,加快促进研用结合。领跑行业,攻克风险点,啃下硬骨头;对于“并跑”行业,要整合兵力打“阵地战”,由头部企业联合形成行业创新合力,发挥集团军作战优势,依托现有市场阵地,提升自主品牌实力,逐步占据高端市场;对于“跟跑”行业,要韬光养晦打“反击战”。要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突破和供需对接“一条龙”应用示范。


    3、要“打磨环境”,推进治理能力升级。


    一是建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用地、用能、用水等差别化要素配置机制和创新、金融、税收等差别化政策实施机制,设立科学评价体系,强化对企业的正向激励和负向倒逼;二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办事流程;三是实施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对重点产业的关键项目,建立专业服务团队,提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加快项目引进、落地和建设进度。


    4、要“打造品牌”,提升全球影响力。


    伴随“走出去”战略部署,中国企业逐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深度开拓全球市场。我国政府应对出海企业给与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政策保障,及时动态调整产业政策,扶持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谋取国际竞争优势,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应重视对本土跨国公司的培育,支持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经营活动,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


    5、要“打破瓶颈”,强化要素支撑。


    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是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要素。要强化科技、人才对产业的支撑,构建金融有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提供要素支撑。


    (三)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发挥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作用。

    1、政府要加快建立国家供应链清单制度,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政府采购、国有企业采购以及财政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项目中,支持重大产业基础攻关成果推广应用。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和基础能提升的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国内骨干企业、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平稳运行。政府应组建创新平台,建立根据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扭转行业发展劣势。


    2、企业要根据行业特点,采用不同的“攻尖”战略。


    要着力增强企业活力和实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优化兼并重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政策支持,在产业链重要节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要落实好各项惠企稳企政策,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实干家。


    3、协会商会要根据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规划自己的发展战略。


    虽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40多年,但是投入产出低、产业结构失衡、产业过剩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和企业是推进产业升级的两大重要主体,但如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状况,必然导致产业需求与政府和企业的能力之间形成供需断裂,影响产业升级,这就需要一种有别于政府和企业的组织发挥补充作用。


    集经济主体和社会组织双重身份于一体的行业协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应该进一步得到发挥。


    以我会为例,谈一下感想。


    作为全国性社团组织,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近年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细分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做好“为政府决策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努力推动补短板、强弱项、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助力中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开展行业规划,发挥智库作用。我们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产业规划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企业及专家学者等资源,通过举办讲座、组织调研、开展座谈、编纂产业发展动态等手段,打造高层次、常态化的沟通平台,使会员单位了解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向政府部门表达有关建议和意见。同时,跟踪研究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产业集群开发和推进行业自律规范发展,努力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坚持创新思维,提升治理效能。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积极推动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科学化,聚焦国家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突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先后组建了生物质能产业、产业创新集群开发、氢能产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体育大健康产业等分会,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功能材料、信息终端、生物基因等方面的发展指导。了解会员需求,向前一步,做好服务工作。并开展与会员的深度合作,促进会员之间的合作。在此过程中,我们广泛联系上下游甚至其他行业的企业,将产业链整合从简单的横向、纵向资产变化,细化到产品整合、价值整合和知识整合各层面,打造产业链整合实现模式,提高产业链的价值。


    下一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发挥好我会的作用,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突出调结构、促转型、抓重点、固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面向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农业产业链薄弱环节等做好产业细分与平台搭建,为政府决策服务、为企业发展铺路,促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为新阶段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打通供应链金融服务 下一篇:刘桂平:关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几个问题
  • 天逸财金科技服务(武汉)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2196号    鄂ICP备: 12009823号-4;鄂ICP备: 12009823号-5;鄂ICP备: 12009823号-6   技术支持:爱牛网络
  • 留言板

     

    填写内容注意事项或者其他提示

    官方热线

    400-999-2278

    扫码关注天逸集团